全球首款儿童磁悬浮双心室辅助装置成功植入7岁患儿体内,45克中国心填补国际空白
全球首款儿童磁悬浮双心室辅助装置成功植入7岁患儿体内,45克中国心填补国际空白
器械之家医疗器械媒体报道先锋分享专业医疗器械知识关注 来源:医械一线4月15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宣布,由我国自主研制的全球首款儿童专用磁悬浮双心室辅助装置(
“中国心”震撼登场
4月15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公布了一条重要消息。全球首例针对儿童设计的磁悬浮双心室辅助装置,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工心”,已经成功植入了一名7岁患有晚期心力衰竭的儿童体内。这款设备重量仅45克,体积与矿泉水瓶盖相当,一经推出便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一成果在国际儿童长期机械循环支持领域实现了突破,为治疗儿童心衰带来了新的希望。
俊俊今年七岁,他是首个获得这种待遇的孩子。目前,他在协和医院的心脏大血管外科接受治疗,健康状况正在逐步改善。被誉为“中国心”的这颗神奇器官,正给他带来重生的希望。
手术植入过程
3 月 30 日,董念国教授的团队启动了这场极为关键的手术。手术历时 5 个小时,他们小心翼翼地在俊俊的胸腔内安置了两个微型的磁悬浮“人工心”,这些“人工心”分别负责左右心室的正常工作。手术难度极高,但凭借精湛的医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团队最终成功完成了这项艰巨的挑战。
术后不过五天,俊俊便被安排到了普通病房。现在,他的心肺功能正在稳步恢复中。这种迅速的恢复,不仅显示了手术的成功,更体现了“中国心”的强大力量。
为患儿争取机会
晚期心衰的患儿,心脏移植是唯一可行的治疗方法。然而,现实状况颇为严峻,捐献心脏的数量有限,常常导致等待变得漫长而遥远。董念国教授提到:“若是孩子使用了人工心脏,那便等于拥有了等待捐献心脏的宝贵时间。”这种专为儿童设计的“人工心”能够持续运作,为孩子们争取更多治疗机会,让他们不必在绝望的等待中虚度光阴。
每年,我国约有上万名儿童患上心力衰竭,必须接受心脏移植手术。但可用于移植的心脏数量却寥寥无几,大约只有百余例。在这种严峻形势下,“中国心”项目犹如黑暗中的一道曙光,为患儿家庭带来了新的生机与希望。
技术突破亮点
成人专用的传统人工心脏体积和重量都偏大,对于年幼的患者来说,使用起来较为困难。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研发团队针对儿童的解剖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改进,成功地将设备进行了小型化处理。这种新型设备采用了磁悬浮技术,内部结构中不再使用机械轴承,血液相容性较第二代轴流泵有了明显提升,而且溶血的风险比第一代气动泵降低了90%。这些技术发展使得“中国心”更适宜儿童使用,并且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增强了治疗效果。
医生借助无线连接的体外控制器与监测仪,实时掌握“中国心”的运行状况。如此一来,他们能快速察觉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迅速实施应对策略。这种设计显著提升了患儿治疗的安全与效果。
从成人版到儿童版跨越
2022年,协和医院携手深圳一家重要医疗企业,成功研制出全球最轻的成人磁悬浮人工心脏,重量仅为90克。目前,他们正努力开发适用于儿童的版本。这项工作面临更复杂的微型化难题。深圳的医疗技术团队强调,这是全球首个专为儿童设计的第三代磁悬浮双心室辅助装置,预计使用寿命可达10至15年。这方案既适用于移植期间的过渡,又成为了那些无法接受移植的孩子们最后的治疗选择。
该装置运用成功,标志着我国心血管医疗器械行业已从追赶者跃升至领跑者的地位,充分展现了我国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强大实力。
未来前景展望
俊俊的恢复情况良好,他胸中的那颗“中国心”正在规律地搏动,这反映出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在自主创新方面的实力。临床应用的推广使得众多家庭有望结束漫长的等待。晚期心衰的患儿们越来越多地获得了及时有效的治疗,重拾生活的希望。
将来,“中国心”有望不断进步和改进,给众多患儿带来生的希望,同时在儿童心衰治疗领域建立起一座里程碑式的丰碑。
朋友们,大家觉得“中国心”的推出,对治疗儿童心衰会有何重大影响?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们的观点。别忘了点赞和转发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