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郭爱克逝世 享年85岁 神经科学界痛失泰斗
中国科学院院士郭爱克逝世 享年85岁 神经科学界痛失泰斗
郭爱克院士治丧工作小组发布讣告称,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神经科学家和生物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郭爱克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4月10日14时18分在浙江杭州逝世
心情沉重,我们得知了一个令人同情的消息。2025年4月10日,下午2点18分,我国科学院院士,国际知名神经科学和生物物理学家郭爱克,在浙江杭州因病离世,享年85岁。他的逝世,对我国科学领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让我们共同缅怀郭院士辉煌的一生。
突然离世
郭爱克院士在桐乡的学术会议上,不幸在浴室中晕倒。他被迅速送往杭州浙大二院接受救治。遗憾的是,心脏骤停导致他最终未能挽回生命。这一噩耗传开后,学术界为之震惊,悲痛不已。郭院士生前一直坚守科研岗位,他的突然离世让同事们感到十分意外和难以接受。不久前,他还在会议上与大家热烈讨论学术问题,而现在,他却与世长辞,天人永隔。
学界缅怀
郭爱克院士的同事深情地回忆起他。他们提到,郭院士为人热情,对于学术活动的邀请总是乐于接受。在学术界,郭院士以其随和的性格和敬业的态度广受赞誉。不论是大型的学术会议,还是规模较小的学术聚会,只要条件允许,他都会乐意参加,并乐意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为年轻学者们带来了难得的学习良机。他的离开,让学术界失去了一颗璀璨的明星。
科研历程
郭爱克曾在生物物理研究所和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等科研机构任职。数十年的科研生涯里,他一直致力于神经科学领域的探索。这些工作经历为他积累了宝贵的科研经验,并在多个科研环境中推动创新。他在学习记忆、注意力和神经计算与控制等脑认知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
郭爱克在脑认知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众多创新性成就。他主导了关于智力本质的系统研究,该研究基于“基因-脑-行为”这一框架。他还促进了关于空间亚磁环境对脑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这些成就不仅在国内开创了先河,还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他的研究为我国神经科学领域打下了坚实的根基,同时推动了我国在神经行为学、集群仿生学以及微观神经联结组等多个智能交叉领域的规划和建设。
社会贡献
2020年到2025年间,郭爱克被上海大学脑-智科学院士工作站和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认知与智能科学院士工作站聘请。在此期间,他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辅导年轻学者进行科研活动。此外,他还担任了多个国家级重要科研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包括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等。这些项目对于我国神经科学研究领域的长远规划和战略部署,起到了奠定基础的关键作用。
学术观点
2017年,“探索者”创新大会上,郭爱克院士分享了他对人类大脑的独特看法。他提出,人脑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无法复制,这是生命与无生命的根本差异。此外,他还赞同达尔文的观点,认为大脑的适应性类似于自然界的进化与选择。他还指出,借助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模仿拥有天才特质的大脑内部运作方式。这一想法为科研人员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
郭爱克院士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科研热情和学术成就将永存。我想问问大家,哪项科研成果给您留下了深刻印象?欢迎留言讨论,并请点赞及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的人记住这位杰出的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