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约1.2亿老年人听力有问题,如何避免交流孤岛
我国约1.2亿老年人听力有问题,如何避免交流孤岛
近期,杨阿姨已过七十,却深受听力下降的困扰。这一情况反映出老年人听力健康的严峻形势。在我国,约有1.2亿老年人面临听力问题,老龄化加剧使得这一难题愈发凸显。它直接影响到众多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的听力系统会慢慢减弱。调查显示,24%的听力受损者表现出心理或精神上的异常状况。对于轻度、中度和重度听力受损的老年人来说,患阿尔茨海默病的比例显著高于听力正常的老年人。
近期,杨阿姨已过七十,却深受听力下降的困扰。这一情况反映出老年人听力健康的严峻形势。在我国,约有1.2亿老年人面临听力问题,老龄化加剧使得这一难题愈发凸显。它直接影响到众多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
听力下降的原因
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的听力系统会慢慢减弱。内耳里的听觉细胞会减少或受损,这是老年人耳聋的主要原因之一。比如,高频听觉细胞的减少会降低语言的理解度,即便老年人能听到声音,也往往难以听懂。这种情况并非少数,而是大多数老年人都会经历的生理变化。不少老人从60岁开始,听力就出现了下降,具体表现在嘈杂环境中难以听清别人说话等问题。
人的身体功能会慢慢变差,这是自然界的规律。同时,外界环境等其他因素也在发挥作用。举例来说,那些长期处于喧闹环境中的老年人,他们的听力可能会更快地退化。
老年人听力减弱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这使得他们在日常对话中遭遇难题,严重干扰了他们的社交生活。例如,在家庭聚会中,老人常因听不清而回答错误,这种情况使得他们逐渐减少参与社交活动。而且,他们还可能对危险信号和方向判断产生错误,比如听不到汽车鸣笛声等问题。
同时,心理困扰也随之而来。调查显示,24%的听力受损者表现出心理或精神上的异常状况。对于轻度、中度和重度听力受损的老年人来说,患阿尔茨海默病的比例显著高于听力正常的老年人。
常见干预手段
现在,处理老年人听力衰退的常见手段主要是借助助听器和人工耳蜗。对于听力受损程度达到中度或更严重的老年群体,普遍选择使用助听器进行治疗。然而,在中国,助听器的使用比例还不到5%,这一数据与发达国家相比显得相当低。
许多老人对助听器了解不多,他们觉得佩戴它挺麻烦的,甚至觉得戴了会让人感到难为情。而且,助听器的价格相对较高,这让一些老人在选择时感到犹豫。
如何早发现
遵循“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的原则十分关键。老人若出现插嘴、声音变大、电视音量调高这类行为,应马上就医。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起着关键作用。不少老年人对健康不够重视。如果孩子能关注老人的日常交流细节,比如通话习惯,就可能提前发现他们可能遇到的听力问题。比如,如果孩子发现父母在通话时总听不清,那最好带他们去检查听力。
公众意识缺失
社会对老人听力健康的重视不够。许多社区没有组织相关科普活动,大家对如何预防老人听力衰退的了解很少。
与外国不同,有些国度自幼儿时期便普及听力保护知识,社区还经常提供免费听力检测。我国理应强化这方面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老年人听力健康的关注。
有关部门举措
新的一年到来了,我们应以《老年听力健康核心信息》为中心,努力开展健康促进活动。建议大家尽量避开噪音,正确使用耳机,并且实施多种保护听力的措施。
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需起到带头作用,在政策制定上对听力疾病的检测与治疗给予扶持。此外,像北京听力协会这样的社会组织也应当积极介入,携手打造一个重视老年人听力健康的和谐社会氛围。
注意过周边老人的听力情况吗?若您认为这篇文章有参考价值,请点赞并分享,让更多人关注老年听力健康的重要性。